The KANO Model

TZU
10 min readMar 27, 2019

--

看看"狩野分析"如何協助"服務優化"

在談服務優化以前,先想想甚麼是服務?

回想起以前的經濟學課本,服務 (service) 和 產品 (goods) 是兩個最常被拿來解釋彼此的相對概念;產品是有形的載體,而服務是一種無形的體驗。

那甚麼是"體驗"? 試想一下,如果你想要吃飯,你會選擇下列哪一種方式?
(A) 到小吃店吃 (B) 自己下廚煮飯 (C) 去高級餐廳享用 (D) 其他

不過,重點不是選擇哪一種,而是影響你選擇的原因:同樣都是進行吃飯的活動,但不同情境下所帶來的"體驗"差異,影響了你的選擇。

優化後的服務是什麼樣子呢?

理解服務和體驗的概念後,你可能會問:怎樣才算是好的服務?以下簡單用韓國的案例 Kind Words Ringback tone_GS Caltex 來分享:

前情提要:客服人員時常接到情緒性或較為非理性的客訴,讓客服人員在工作時壓力山大,雙方在電話中易陷入負面循環,以致服務滿意度低。

影片摘自 YouTube

解決方案:在電話接通消費者和客服之間的等待時間,播放一段由客服人員家人所錄製的語音,向消費者說明接下來將由我最親愛的家人為您服務,裡如從女兒的角度:「等一下我最親愛的媽咪會為您服務呦,請您稍等」。

專案效益:藉由簡單的第三方真人語音,提醒消費者客服人員也是人生父母養的,請以尊重的語氣與其溝通,帶來了很好的反應,也讓消費者在跟客服人員訴說需求時,由情緒激動轉為相對平靜。數據方面,客服人員壓力指數下降了54.2%,被尊重的感受指數也上升了25%。

上述案例就是善用服務接觸點,進而以創新的方式優化服務,讓服務提供者和服務接收者都有了更好的體驗。

如何快速判斷哪些服務需要優化?

簡單來說,找尋服務缺口可以從兩個維度去分析,服務有多重要?多滿意?
藉由問卷調查,詢問顧客兩種問題:
1) 您認為此服務的重要性從 0–10 分為?
2) 如果體驗過此服務,滿意度由 0–10 分為?

而後將所有訪問的樣本數分別就”重要度”和”滿意度”進行算數平均,將"重要度平均數"減去"滿意度平均數",中間的差越大,代表存在的服務缺口越大;道理很簡單,白話解釋:服務重要度越高,滿意度越低,代表服務不夠好。

通常一家店有多種服務,假設 A, B, C, D, E, F 六種服務調查結果為:

A. ( 6 , 5 ) → 缺口 1
B. ( 5 , 3 ) → 缺口 2
C. ( 8 , 7 ) → 缺口 1
D. ( 3 , 8 ) → 缺口 -5
E. ( 6 , 6 ) → 缺口 0
F. ( 4 , 6 ) → 缺口 -2
(重要度,滿意度)

先簡單比較 A, C 兩種 ,當缺口一樣,哪一種要先優化?
比較重要的 C ,還是比較不被顧客所滿意的 A ?

那 A, B, C, D, E, F 六種情況,到底哪一種服務要先進行優化處理?是先看缺口大的、還是先看重要度高的、還是先看滿意度低的?

情況1) 比較順序為 缺口>重要度>滿意度
推演出:B > C > A > E > F > D 這樣的優先順序

情況2) 比較順序為 重要度>缺口>滿意度
推演出:C > A > E > B > F > D 這樣的優先順序

情況3) 比較順序為 滿意度>缺口>重要度
推演出:B > A > E > F > C > B 這樣的優先順序

......太多組合了,到底先看什麼?實務上來說,缺口只是一個簡單的初步分析,反而是「成本」才是我們需要多加考慮的;如果在不考慮成本的前提下,重要度高的通常會優先考量,也就是那個服務本身是否為變現的關鍵。

藉由重要度減滿意度找尋服務缺口,其實是相對簡化的做法,若要更嚴謹,建議用相依樣本T檢定,去檢視兩者之間的差異:

我們將重要度設想為體驗前的預期,滿意度設想為體驗後的感受,因此兩者可視為相依樣本 (or 使用缺口和一整排的0進行數列相依T檢定;通常即使平均數有差異不代表兩個數列有顯著差異,因此T檢定結果若有顯著差異,即代表此樣本對於服務有顯著影響力,而正負數的T代表了影響力的方向)。

當樣本數越來越多,這樣簡化的方式勢必無法推演出合理的排序,更別說是下一步的優化依據,因此我們也可以試試另一個進階版的工具:狩野分析。

所以…狩野分析到底怎樣協助服務優化?

狩野分析是日本管理大師提出來的,用科學化的統計方法進行產品品質的主、客觀分析。

先不說"狩野",其實"分析"大多依循相似的原則從資料變成資訊:
Data Collection 樣本數據收集
Data Processing 資料處理與分類
Model Based Analysis "某某"模型運算
Data Interpretation 資訊判讀解釋
Category Prioritizing 依不同維度進行品類間排序 (如重要性、可行性等)
Priority Adjustment 最優先的項目進行優化/創新

狩野分析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:品質管制 → 品質管理 → 魅力品質創造;這些順序分別是指:先在品質上要先達到基本要求,接著進而滿足客戶需求,而後才滿足潛在需求。

Data Collection

狩野分析收集數據的方式是問卷調查,至少需要30個有效資料 (統計上有更嚴謹的規範),才能進行有意義的分析。而設計問卷的方式很特別,先挑選要進行比較與優化的服務,分別調查顧客對於提供(正向)與不提供(反向)某項服務的感受:

資料來源: 嫁給 RD 的 UI Designer

Data Processing

資料處理時,將特別極端不合理或有缺漏不完整的樣本篩掉,然後進行方才所得到的問卷結果資料轉換,利用下列表格對照分類:

資料來源: 嫁給 RD 的 UI Designer

假設有一筆樣本對於某服務的回答是:有此功能時覺得 "喜歡的";無此功能時覺得 "無所謂",那對應出來的類型就是"R"。將同一個服務下的每一筆樣本進行對照,假設得到以下階段性數據:

資料來源: 嫁給 RD 的 UI Designer

從上面可以得知,xx功能(服務)的特性,以I類型為主要型,因此分析此服務分類為I型,用這樣的方式把所有的服務類型辨別出來。各類型解釋如下:

A:Attractive;魅力型需求
當此要素充足時顧客會感到滿意,不具備時顧客也可以接受,不會造成不滿

O:One-Dimensional;期望型需求
此種要素充足時顧客會覺得滿意,但不充足時會不滿;為傳統品質觀點

M:Must-be;基本型需求
此要素充足時,顧客視為理所當然,不會因此感到滿意,但不充足時會不滿

I:Indifferent;無差異需求
此種要素不論是否充足,燈不會影響到顧客滿意程度,也就是說對服務品質與客戶滿意度間不敏感

R:Reserve;反向型需求
此種品質充足時反而會引起顧客不滿,不充足時才會滿意

Q:Questionable;疑問型需求
此為有疑問之結果,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,除非問題問法不合理、受測者沒理解問題、或在填寫答案時寫錯等等

資料來源: The Complete Guide to the Kano Model

Model Based Analysis

下一步進行模型計算,其實是個敏感度分析,其中,SI 代表滿意的影響力;DSI 代表不滿意的影響力。

公式如下:
SI =(A+O) / (A+O+M+I)
DSI = (O+M) / (A+O+M+I) × -1

沿用剛才的數據套入上面的公式:
SI = 40 / 90 = 0.44
DSI = 20 / 90 x -1 = -0.22

資料來源: 嫁給 RD 的 UI Designer

每一個"服務"都可以得到他們各自的 SI 和 DSI 數。而正常來說 SI 會落在 0 到 1 之間,DSI 會落在 0 到 -1 之間,當 SI 和 DSI 的絕對值越大,代表其對改變服務的影響力越大。

我們把所有服務的 SI 和 DSI 做算術平均,能得到一個平均 SI 和平均 DSI 。

Data Interpretation

剛剛算了一堆數據,現在討論如何解釋數據。先看單一的xx服務,我們以(0.5,0.5)之座標點到圓心距離為半徑畫一個1/4圓。你可以發現XX功能落在灰色扇形內部,代表具備低的滿意度敏感性,而若是服務落在外面,則代表此服務具備高的滿意度敏感性。

資料來源: 嫁給 RD 的 UI Designer

若把所有服務放在一起看,將方才計算的服務 SI 和 DSI 平均畫在下圖兩軸上,並標示各項服務於座標圖上,得到的圖形中能清楚看見各種服務分布於四種類型中 (示意圖):

示意圖改編自 The Complete Guide to the Kano Model

Category Prioritizing

而後我們能夠根據每種類型的比較,得到要優化的順序: M > O > A > I,原則為先處理不充足會不滿的 M;再看不充足會不滿,跟充足會滿意的O;然後看不充足沒差,但充足會開心的 A ;最後看基本上不太需要費心的 I 。

Priority Adjustment

針對排序較為優先的幾個項目或服務,我們需要思考如何"優化/創新服務",在此可以簡單利用情境分解來幫助思考。先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,去思考整個服務的前、中、後,會經歷哪些環節,然後將完整的服務拆解成:人物、物品、情境、活動、互動;"腦力激盪"在達到同樣的目的 (活動) 之前提下,有什麼新的互動方式可以滿足潛在需求 (此新的互動方式可能帶來物境、情境、或活動減少等轉變) 。

活動是完成服務所需的動作,互動則是完成活動的方式,簡單舉例:
● 完整的服務描述:行動不便的爺爺想要到家附近的飲料店購買一杯飲料
● 人物 → 行動不便的爺爺
● 物品 → 飲料
● 情境 → 家附近的飲料店
● 活動 → 購買行為、取貨行為
● 互動 → 到店跟店員面對面溝通、當面取貨

由上面可以看出,這位行動不便的爺爺有一項明顯的潛在特徵:行動不便,針對他的特性,或許店家能提供電話/網路訂購 (新互動:取代到店購買) ,並且提供外送服務 (新互動:取代當面取貨),於是新的服務模式產生。

而上述的方法其實跟黃金圈理論 (Why → How → What) 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先從的內心價值(想喝飲料 Why)去理解為何人類作出這樣的行為,而這項行為是通過某種活動+互動進行的服務流程(到店+購買 How),隨後得到服務附帶之結果(買到飲料 What)。

總而言之...

狩野分析的能將顧客的體驗進行分類 (但不代表服務的優劣),所分類的類型代表不同型態的體驗,研究員就分類後的服務,排序出"優化的先後順序"。狩野分析只是個開端,優先順序排出來後,如何優化/創新服務才是重頭戲!

以上的內容感謝 I am Nor Chen / Poseidon Service Design老師精彩的分享!小妹只是將其內容抽換延伸為自己的理解,幫助對用戶研究有興趣的朋友們一起學習,有任何建議還請多多指教,謝謝大家看到這裡 :)

--

--